萃取与分离

设备品质铸就品牌,将创新融入发展血脉

钴、镍萃取分离原理与方法

目前,钴镍冶金原料已由以前的硫化钴镍矿逐渐转为钴镍杂料、钴镍氧化矿(含钴、镍红土矿)等,处理工艺由传统的火法造锍、湿法分离相结合转为浸出、净化全湿法流程。钴镍原料来源不一,浸出液成分复杂,沉淀、离子交换工艺难以实现钻、镍及钴镍与钙、镁等其他杂质离子的分离。溶剂萃取法有选择性好、金属回收率高、传质速度快等优点,尤其根据离子性质差异及萃取理论研发的新萃取剂及萃取体系,更优化了萃取效果。所以,从根本上找出钴、镍性质的差异,分析现有钴、镍分离工艺原理,对新萃取剂和萃取工艺的开发有指导意义。

目前,钴镍冶金原料已由以前的硫化钴镍矿逐渐转为钴镍杂料、钴镍氧化矿(含钴、镍红土矿)等,处理工艺由传统的火法造锍、湿法分离相结合转为浸出、净化全湿法流程。钴镍原料来源不一,浸出液成分复杂,沉淀、离子交换工艺难以实现钻、镍及钴镍与钙、镁等其他杂质离子的分离。溶剂萃取法有选择性好、金属回收率高、传质速度快等优点,尤其根据离子性质差异及萃取理论研发的新萃取剂及萃取体系,更优化了萃取效果。所以,从根本上找出钴、镍性质的差异,分析现有钴、镍分离工艺原理,对新萃取剂和萃取工艺的开发有指导意义。

一、钴、镍性质区别

钴镍原子序数相邻,同为第四周期第VⅢ族元素,仅外层d电子数不同,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可用于萃取法分离。

(一)晶体场配位理论分析钴镍性质差异

1、钴镍轨道简并

钴、镍比较常见的配位数为4和6。配位数为6时,配体呈八面体型。由于配体之间的位置不同,5个轨道简并为2组,电子与配体顶头接近的dz²、dx²-y²作用强烈,能量较高,为6Dq;而另外的dxy、dyz、dzx轨道作用力弱得多,能量较低,为-4Dq。配位数为4时,配体可以形成平面四方形或正四面体构型。萃取剂的分子量较大,分子间存在较大的空间位阻,所以一般为正四面体构型。同样,四面体场亦发生简并,但是与八面体场完全相反,dxy、dyz、dzx轨道能量较高,为1.78Dq, 而dz²、dx²-y²的轨道能量较低,为-2.67Dq。

2、钴镍轨道电子排布

电子在轨道的排布遵循能量(CFSE)最低原则,其中成对的电子还需要克服能量为P或P'的成对能。按这个规则,电子排布与对应能量大小如表1。

表1钴镍离子不同配位数时对应的能量

离子

配位数

CFSE(Dq)

Co²+

6

8Dq+2P

Ni²+

6

-12Dq+3P

Co²+

4

-5.34Dq+2P

 

可以看出:6配位正八面体的稳定性大于4配位正四面体的稳定性。Ni(Ⅱ)的6配位八面体的稳定性远大于四配位四面体的稳定性,而Co(Ⅱ)的6配位八面体的稳定性仅略强于四配位四面体的稳定性,所以,溶液中Ni(Ⅱ)仅有6配位存在,而Co(Ⅱ)的6配位或4配位都可以存在。

(二)价键理论

价键理论是L.Pauling等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杂化轨道理论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。按此理论,在构成共价键时,能级相差不远的各轨道可以构成杂化轨道,而原子轨道杂化后可使成键能力增强,因而使生成的“分子”更稳定。形成配位键时,若中心离子提供的轨道都是最外层轨道,则形成的络离子称为外轨络离子;若中心离子提供部分次外层轨道,则形成的络离子称为内轨络离子。

价键理论认为:中心离子与配位原子的电负性相差较大时,倾向于生成外轨型络离子;相差较小时,则倾向于生成内轨型络离子。一般来说,与电负性较大的配位原子,如F、O配合时,常形成外轨型络离子;与电负性较小的配位原子P、As等配合时则形成内轨型络离子;而与N、Cl等配合时,则即有可能形成外轨型络离子也有可能形成内轨型络离子。

Co(Ⅱ)、Ni(Ⅱ)生成外轨型络离子时,如果为4配位,则为sp³杂化,四面体构型;如果是6配位,则为sp³d²杂化,八面体构型。所以 ,Co(Ⅱ)生成内轨型络离子时,易被氧化为Co(Ⅲ),而 Ni(Ⅱ)较稳定,难于氧化。

由上述配位理论可知:1)钴以外轨型配位时,溶液中稳定存在的为Co(Ⅱ);以内轨型配位时,溶液中稳定存在的为Co(Ⅲ);2)无论哪种

配位,溶液中Ni(Ⅱ)的稳定性高于Ni(Ⅲ)的稳定性;3)Co(Ⅱ)与电负性较大的配位原子结合易形成四配位配合物,稳定性高于Ni(Ⅱ)的配合物;4)Ni(Ⅱ)与电负性较小的配位原子结合易形成六配位配合物,稳定性高于Co(Ⅱ)对应的配合物。

二、钴、镍的萃取分离

(一)钴、镍的磷(膦)类萃取分离

溶剂萃取法是钴、镍分离的重要方法之一,其分离效果好,金属收率高,对料液适应性强,过程易于自动控制。随着新萃取剂、萃取体系的开发和萃取理论的逐步完善,溶剂萃取法在钴镍湿法冶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。

由晶体场配位理论可知,溶液中Ni(Ⅱ)为6配位时较稳定,而Co(Ⅱ)为4或6配位时稳定性接近,可以同时存在,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换。目前,广泛采用磷类萃取剂分离钴、镍就是利用此原理。

目前,应用于钴、镍分离的磷(膦)类萃取剂主要有P204、

P507和Cyanex272,它们在萃取钴、镍时有较大差异。据报道,用P204、P507、Cyanex272    萃取钴、镍时,半萃pH 差值分别为0.53、1.43和1.93。显然,萃取分离钴、镍的能力逐渐增强。这种差异缘于3种萃取剂的萃取能力和空间结构,见表2。

表23种磷(膦)类萃取剂的比较

萃取剂P204P507Cyanex272
pk。(75%乙醇水溶液)3.424.516.02

pka表示萃取剂结合金属离子能力的强弱。显然,P204 与金属离子结合能力最强。有机磷(膦)类萃取剂结构通式中的R-P-R′  键角可用来衡量空间位阻的大小。在生成八面体构型的配位化合物时,∠RPR′越大,不同磷酸取代基之间的空间位阻越大,越不利于八面体构型的形成。所以,当萃取剂结合能力降低、而空间位阻增大时,八面体构型难于形成,则其他小分子,如水分子易于参与配位。而四面体构型中,2个有机磷同时配位于一个中心离子,4个O 处于互为垂直的平面中,配体之间作用强度较低,∠RPR′对四面体构型影响不大。有机磷类萃取分离钴、镍的总反应式可表示为:

M²++nH₂A₂(o)—MA₂(n-i)H₂A₂(o)+2H+。

在萃取剂大大过量条件下,M 为Co时,n=2;M为Ni时,n=3。饱和萃取时,无论钴、镍,n=1。钴的萃合物包括四面体和八面体2种构型,而镍仅有八面体构型。四面体萃合物含水量低于八面体萃合物的含水量,有较高的亲油性,所以钴优先进入有机相。

从P204、P507 到Cyanex272,酸性逐渐减弱,空间位阻逐渐增大。镍的萃合物始终要保持八面体构型,而萃取剂与镍形成6配位的难度增大,所以镍的分配比下降。但是,钴萃合物可以转变为四面体构型,补偿了由于萃取剂酸性减弱和空间位阻增大对分配比减小的影响。镍的分配比减小,而钴的分配比基本不变,钴、镍分离效果越来越好。所以,用具有较弱萃取结合强度、较大空间位阻的萃取剂可以较好地实现钴、镍分离。

()Co(Ⅱ)的4配位阴离子选择性配合

电负性较大的配离子配位能力较弱,优先形成外轨型4配位sp³杂化。又由于Co(Ⅱ)优先 Ni(Ⅱ)形成4配位,所以选择一种电负性合适的配离子,控制合适的浓度,可优先与Co(Ⅱ)配合,加大钴、镍的萃取分离。

1、SCN- 的选择性配合

SCN-的电负性较大,一定浓度下,与Co²+形成稳定的四面体阴离子配合物Co(SCN)₄²-, 而几乎不与 Ni²+形成稳定配合物。所以,在该体系中,钴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,镍以水合阳离子形式存在,用MIBK、胺类、季铵盐类萃取剂可以选择性地从含镍溶液中萃取钴:

4R₁NSCN+CoSO₄=—(R₄N₂Co(SCN)₄+(R₄N)₂SO₄。

季铵盐萃取钴的容量与有机相中SCN-的浓度成正比,适用于从低浓度钴溶液中萃取钴。但负载有机相中的钴需用NH₃-NH₄HCO₃

溶液反萃取,而反萃取液中的钴、氨需要专门的设备回收,生产成本较大。

2、Cl-的选择性配合

当Cl-质量浓度为200~250g/L时,90%左右的Co(Ⅱ)以CoCl₄²-形式存在,Cu²+、Fe³+、Zn²+等金属离子也形成配合阴离子CuCl₄²-、FeCl₄-、ZnCl₄²-,   而 Ni²+依然以水合阳离子[Ni(H₂O)₆²+]形式存在。采用胺(铵)类萃取剂可以将配合阴离子萃取,实现与镍的分离。

该工艺分离效果好,萃取剂价格低廉,与硫化钴、镍矿氯化浸出衔接顺利,20世纪60~70年代建立的镍、钴厂多采用该体系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:加拿大鹰桥公司在挪威克里斯蒂安松的镍厂,应用叔胺从氯化物体系中分离钴、镍;国内的成都电冶厂、福州冶炼厂等都采用氯化物体系以N235 萃取分离钴、镍。

(三)钴氧化为内轨络离子

根据价键理论,当Co(Ⅱ)、Ni(Ⅱ)与电负性较低的配离子结合时,Co(Ⅱ)容易氧化,生成非常稳定的内轨型Co(Ⅲ)配离子,而该离子如果亲油则生成稳定的萃合物被优先萃取,如果亲水则不被萃取。

1、氨-铵体系

NH₃可以与Co(Ⅱ)形成外轨型配合物Co(NH₃)₆²+,由于1个3d电子跃迁到5s轨道,该配合物很容易被氧化成更加稳定的内轨型配合物Co(NH₃)₆³+, 见表3。

表3钴、镍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(18~25℃,i=0.1)

配离子

lgβ

配离子lgβ

Co(NH₃)?+

4.75

Co(NH₃)+5.31

在氨-铵体系中,控制氨的浓度和溶液电位即可保证溶液中的钴、镍分别以Co(NH₃)₆³+和 Ni(NH₃)₆²+形式存在。由于Co(NH₃)₆³+的稳定常数为Ni(NH₃)6²+的1026.13倍,所以选择一种与镍配合能力比NH₃强的螯合萃取剂就可以取代Ni(NH₃)₆²+中的NH₃ 而选择性萃取镍。

1987年,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公司采用汉高公司的LIX84-I萃取剂直接从空气氧化后的含钴、镍的氨性溶液中选择性萃取镍,然后采用硫酸盐溶液反萃取,得到的硫酸镍溶液通过电积得到高品质阴极镍。溶液中剩余的钴用H₂S 沉淀得到CoS 产品。

2、螯合萃取体系

用螯合萃取剂萃取钴、镍时,易出现钴中毒现象,因为形成的Co²+螯合物很容易被氧化成Co³+螯合物。Co³+ 螯合物非常稳定,难于被酸直接反萃取,需要在还原条件下反萃取。但由于反萃取需要大量还原剂,而且Co³+对萃取剂有一定的分解作用,所以该方法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。

( 四)Ni(Ⅱ)的6配位协同萃取

镍的6配位萃合物的稳定性和疏水性较高,但空间位阻较大,所以在萃取过程中需要加入某些取代结合水的协萃剂。

1、酸性萃取剂与非螯合肟类协同萃取

南非矿物工艺协会研究发现,在烷基磷酸类(DEH-PA)  中加入非螯合性2-乙基己基肟(EHO)对镍有很大的协萃作用,但是对钴的影响要小得多。协萃机理为:EHO提供孤对电子的能力强于H₂O 或DEHPA,可以轻易地将它们取代,使镍达到稳定的6配位构型。环烷酸与异十三醛肟同样也有很强的协萃效应,使镍的pH0.5左移2.8,钴的pH0.5左移1.8,钴、镍的半萃pH值扩大到1.2,可以将钴、镍彻底分开。酸性萃取剂与非螯合性萃取剂协同萃取钴、镍,萃取速率快,不存在钴被氧化问题。

2、酸性萃取剂与螯合肟类协同萃取

磷酸类、羧酸类、磺酸类萃取剂中加入一定量的LIX63, 对钴、镍的萃取有较强的协同作用,并且酸性萃取剂的酸性越强,E-pH  线左移越多,协同作用就越强。该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镍的萃取、反萃取速率较慢,反萃取需要一定的酸度,而LIX63在强酸性条件下会降解。这2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,所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,该体系仍未得到应用。而后开发的抗降解烷基吡啶甲基胺与DNNS协同萃取体系显示了优异的性能,只是成本较高而未实现产业化。

澳大利亚开发出了羧酸萃取剂与螯合肟类萃取剂协同萃取工艺:

采用酸性很弱的羧酸萃取剂与羟肟类萃取剂协同萃取,降低了羟肟降解速率;控制萃取剂浓度,可加快萃取和反萃取速率;萃取过程没有出现钴中毒现象。但不足之处是钴、镍分离系数不算很大,分离过程需要较多级数的洗涤。萃取镍时,LIX63为萃取剂,羧酸为协萃剂;萃取钴时,羧酸为萃取剂,LIX63为协萃剂。

、结束语

随着优质钴镍硫化矿资源的逐步枯竭,钴镍氧化矿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重视,加压酸浸、硫酸堆浸技术已成为钴、镍湿法冶金的主流技术,所以亟需开发能直接从较高酸度体系中萃取钴镍的工艺(DSX),而且最好对钙、镁等有抑萃作用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1)开发新的萃取剂,尤其是螯合萃取剂,这可能是未来直接从含钙镁溶液中萃取钴、镍的首选萃取剂;2)开发新的萃取体系,随着萃取理论,尤其是协萃理论的发展,研究萃取剂的协同作用,使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;3)开发新的萃取设备,某些钴、镍萃取过程的热力学数值很好,但是动力学速率慢,需要新的萃取设备强化萃取过程。